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网上有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网上有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转]

2006年11月,中科院研究员宋正海发起了一场要求废除《科普法》中“伪科

学”条款的签名,得到150个人的响应,在网络上和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这个

事件直接把科学与伪科学的对立和斗争推向新的高潮,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

还专门为此做了专题。看过这场电视辩论以后,觉得不少观众对一些基本的概念

还没有搞清楚,因此很有必要对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概念进行界定,澄清有

关的错误认识。

科学一词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既指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方法、一种

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指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建制,在日常语言中,“科学”的涵

义更为宽泛,比如,它还有“正确”的意思。我们常说:你的看法不科学,就意

味着你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概念的泛化不利于讨论,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和概念

混淆,加强问题的针对性,先把“科学”这个概念限定一下,它特指人类运用逻

辑与理性的方式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方法以及偱此方法构建而成的知识体系。凡

是不按照这样的方法形成的认识体系、思维体系或观念上的东西,都叫作非科学。

例如,日常的知识源于经验,宗教的知识基于信仰,哲学的知识基于思辨,文学

与艺术则强调想象,风水命相理论基于虚构,它们都不遵循严格的理性与逻辑,

所以,它们都属于非科学的范畴。从历史的发展来说,现代意义的科学应当从文

艺复兴时期实验科学兴起、学者的理性主义与工匠的经验主义结合的时期算起,

它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和庞大的体系,至今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过程中。另外,必须指出一点,科学与非科学这一对名词是对人的思维或者观念

世界的二分法,在人的思维世界和认识体系当中,除了科学,就是非科学。这个

二分法,必须要限制在观念世界里面,观念世界以外的东西,一棵树、一只狗、

一条河流,那是事物自身、客观世界本身,不能说它是不是科学。

科学,伪科学以及宗教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的,科幻可以很多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还是要有科学精神、求知欲望在里面的。比如《光明王》、《濒死的地球》都可以是科幻,而网络盛行的yy小说,即使再多的灰船灰碟灰来灰去,也不能算科幻,就是楼主说的伪科幻了。

错误的科学和伪科学是一个意思吗

从人类的发展史上看,古代的人没有细致的学科划分。把科学、伪科学以及宗教进行细致划分的做法是近代的事情。并且,随着“科学”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它们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做出了越来越严谨的标准。可是,这些标准在表面上看起来很严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很困难。

例如,在《维基百科》中对伪科学是这样解释的:伪科学( 英语:Pseudoscience、Bad Science),又称假科学、坏科学、疑似科学,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经不起可信性测试,或缺乏科学形式,伪科学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夸张的、或无法证明的主张,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缺乏其它专家的公开确认,缺乏系统化、理性化的理论过程。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对号入座的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简称“相对论”)首当其冲就是一个伪科学。因为相对论是一个模糊的、自相矛盾的、夸张的和无法证明的理论。它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是一个充满感性而缺乏理性化的理论。具体表现如下:

1)相对论是一个模糊的理论。如果这个理论是一个明确的理论,全世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科学家,甚至包括顶级的科学家都看不明白相对论。

2)相对论是一个充满自相矛盾的理论。最著名的自相矛盾就表现在双生子悖论中。此外,相对论认为宇宙空间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绝对真空环境,而同时又说宇宙空间可以被巨大的质量所压弯曲。什么不存在的绝对真空竟然还有形状并可以改变形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不胜枚举。

3)相对论是一个夸张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夸张被那个由它所产生出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放大之后就变得更为明显。简直夸张到了让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失效的超自然境界。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一块石头中蕴藏着可以让一座城市一年都用不尽的能源。一个比黄豆还小的奇点竟然包含了这么大的宇宙的全部。真的是夸张到了没有底线。

4)相对论是一个无法证明的理论。首先,相对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相对于什么是由研究者自己决定。这就导致了相对论是一个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理论。对这样的理论任何人也无法对它的对错做出证明。其次,相对论建立在光速级和天体级水平上。人类根本就无法用如此高的速度和如此巨大的物体从物理实验上对这个理论做出证明。例如,对光速不变,对时间膨胀和尺缩,对动质量,对质能转换等等都无法直接证明。对诸如宇宙大爆炸和时光倒流之类的相对论的子理论就更无法证明了。

5)相对论是一个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的理论。现在所有支持相对论的人都是依赖“确认”的方法证明相对论是正确的,而对所有严格反驳相对论的事实一律否认或不予理睬。例如,人们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为依据来确认相对论中的动质量结论是正确的。却不接受动质量现象不是质量变化,而是惯性变化的反驳意见。相对论是在理论建成之后才得到确认的,而不是事先根据对物理事实的研究建立起来的。人们在确认过程中只使用支持的证据,不使用反对的证据。

6)相对论是一个充满感性而缺乏理性化的理论。相对论的建立是从主观的假设上开始的。光速不变的前提纯粹是一个人为的规定,而不是一个来自自然现象的依据。之后爱因斯坦建立的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的因子可以任意由他添加或删除。例如,在宇宙常数删除还是保留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就犯了一个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这说明对这个常数的除留问题完全是靠爱因斯坦的感性决定的,而不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化行为。

其实不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也是如此。例如,万有引力是一个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的理论。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感性而缺乏理性化的理论。当然,万有引力也是一个无法证明和存在自相矛盾的理论。它们具体表现在:

1)牛顿对引力的存在纯粹是用确认的方法,而没有经过严格的反驳。很多人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来证明(实际上是确认)牛顿万有引力理论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却没有认真地对待过那些对这个理论做出的严格反驳。例如,爱因斯坦对万有引力的存在就做出了严格的反驳。提出了引力不存在的观点。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对牛顿的引力理论做出过严格的反驳。比如说从“找不出引力来源”上、“引力不可屏蔽”上、以及“引力的超距作用”上等很多方面都做出过严格的反驳。可最终的结果是:只有支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说牛顿的引力理论是错的,被爱因斯坦的理论取代了。而坚持经典物理学理论的人则认为牛顿的引力理论是正确的。根本就不理睬那些反驳意见。所以,把牛顿引力理论说成是正确的那些人使用的方法完全都是单方面的确认,而没有经过严格的反驳这一步。也就是说,还没有搞清楚引力的来源,引力不可屏蔽的原因以及引力现象中的超距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之前,就武断地把牛顿的引力理论说成是正确的。这种做法就是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经历过严格的反驳的具体事实。

2)牛顿在对引力(宇宙第一动力)起源无法做出解释的情况下,用“上帝踢了一脚”来说明天体是怎样开始运转起来的。这是十足的感性解释,完全缺乏理性基础。

3)万有引力是否存在是一个无法证明的问题。很多人以为自由落体现象就可以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其实这不是从客观上的证明,而是从主观上把自由落体现象“说成是”由万有引力导致的。以及把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说成是”万有引力拉动物体下落的结果。从表面上看的确很像是如此,但表面现象却常常是假象。这些人没有仔细想过,如果万有引力拉动物体下落这个事实存在的话,那么万有引力对下落物体的作用点在哪里呢?实际上在万有引力现象中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力的作用点。因为万有引力现象是一个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而场又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所以,万有引力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根本就无法用通常使用的物理学实验方法做出直接证明的。

4)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例如,万有引力理论认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吸引力的大小是由引力场的强度决定的。而引力场是由引力(线)构成的。这就在先有引力还是先有引力场的问题上产生了自相矛盾。如果说是先有引力,也就是说引力是从物体内部放射出来的,那么,这个力就不符合物理学中对力的定义。物理学中的力是“相互作用”。必须要有作用对象才可能有力存在。一个孤立的物体是不可能产生出力来的。可是,如果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出力来的话,那地球的引力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5)万有引力理论与第二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矛盾。牛顿万有引力理论认为引力是从物体内部发出的。例如,地球发出的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引力场。引力场在地球表面的任何方向上的分布密度都是相同的。根据这个说,如果两个物体的形状完全一样,它们受到的地心引力作用就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例如,大小完全一样的一个4.2kg的铅球和一个1kg的铝球做自由落体实验。如果地心引力线分布是均匀的话,那么,作用在铅球和铝球上的地心引力就应该一样大。根据牛顿的引力公式:F=mg。如果铅球的质量用M表示,铝球的质量用m表示。那么,铅球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应该是g1=F/M,铝球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g2=F/m。因为F=F,M=4.2m,因此,就应该有g2=4.2g1的结果。也就是说,铝球的下落加速度应该比铅球快4.2倍才对。可实际观察得到的结果并非如此。这说明万有引力理论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理论上存在不兼容性。但在数学运算上却是兼容的。也就是说,都可以是用F=ma的形式计算。这说明,如果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是正确的,那么,引力线构成引力场,并由引力拉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

从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存在着符合伪科学标准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宗教、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关系上着手。

我们知道,科学实际上最早是从宗教起源的。可以说,人类最早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所形成的不是科学而是宗教。宗教也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只不过,宗教对世界的认知方法是基于精神世界的,而不是基于自然的物质世界。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宗教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与实际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开始逐渐地尝试着使用自然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于是就萌生出了科学。因此,可以这么说,宗教和科学是认识物质世界的两个极端认知体系。宗教是立足于精神世界的,而科学是立足于物质世界的。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只属于科学而与宗教的认知方法有明显区别的独特方法体系。这就是我们现象所说的科学方法。

然而,尽管科学体系已经从宗教中独立了出来,但它毕竟是从宗教中诞生出来的,一直也没有彻底摆脱掉宗教的影响。所以,宗教的幽灵一直都在科学中晃悠着。导致了很多科学理论成了一部分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而另一部分是对精神世界现象的解释。由于使用的方法都是系统的科学方法,于是就形成了真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具体来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所做的研究就是真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把精神世界里的“现象”当成自然现象的研究就是伪科学。所以,伪科学实际上就是把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实质是宗教性质的东西。宗教的特点就是信仰。所以,用科学方法对信仰的东西进行研究的学术行为就是伪科学。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信仰”的问题。什么是信仰呢?信仰就是对某种说教或观点或理论或思想等的无条件相信。所有的宗教派别都不例外。这个“无条件”就包括了不管它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还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众多的科学理论中实际上都包括了凭空想象或根据假象得出来的东西。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中,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个观念就是从假象中得出来的。本来与这个观念有关的自然现象,比如日出日落的现象,是从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看上去所有东西都在围绕地球转的“现象”实际上是一个“假象”。同样,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中,“万有引力”与“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样也是一个通过假象得出来的东西。这个假象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被地心引力拉向地心方向”。而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中,“大质量物体把时空压弯曲”的观点则纯粹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般来说,那些没有物质基础的数学模型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

本来,在正常的科学研究情况下,凭空想象和从假象中得出某些观念的做法都是允许的。关键的是,当这些观念出现之后要允许别人对它们做出严格的反驳。如果无法经得起反驳的话,那些观念是不值得相信的。然而,在现实的科学发展历史中却并非如此。很多观点都是靠信仰支撑着传递下来的。例如,地心说传递了一千多年靠的就是信仰。牛顿的万有引力传递了三百多年。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则刚刚超过了一百年。也都是靠信仰。这些观点都是通过让人无条件去相信的方式传递的。地心说的结局已经是明摆着的了。牛顿引力和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还没有结局。不过笔者认为将与地心说也差不了多少。当科学主流开始重视对这些理论的反驳意见的时候,它们的结局也就不远了。

现在人们对科学、宗教和伪科学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以为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现实的情况是:在科学中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在宗教中也隐藏着科学的成份。只不过它们之间的比重不同罢了。科学中的宗教成份不明显。宗教中的科学成份不明显。而“伪科学”就是穿着科学的外衣隐身在科学中以信仰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行为。那些直接对鬼、神和灵魂等明目张胆进行研究的行为不算是伪科学。伪科学的本质在那个“伪”字上。伪的意思是“表面与本质”的表里不一。

由于人们在“形式上”对科学与宗教的划分过于明确,却看不到在现实世界中根本就无法把二者彻底分开,于是就粗糙地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说成是科学理论。完全看不到在这些理论中隐藏的以“信仰”为代表的宗教成份所形成的伪科学部分。那种一刀切的做法导致了后人很难对前人的理论做出革命性的发展。后人一旦触及到牛顿或爱因斯坦的理论,就等于触及到了众多信徒的信仰。信仰是很可怕的东西。一旦成了信仰,信徒们就会无条件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他们的信仰。这就是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中的错误难以被指出和纠正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前人的理论呢?当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们既然会被人相信,那就说明其中肯定有科学的成份。它们既然是不完美的,那就说明其中肯定有违背科学的地方。只有找出错误或违背科学的地方并加以纠正,科学理论才有可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要么象牛顿引力理论一样停滞不前,要么象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向着邪路上发展,导致众多伪科学理论的产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就是以信仰的形式从爱因斯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十足的伪科学。只要对“科学中也存在宗教形式的东西”这个事实有所理解,就不难知道,就算是以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中的宗教成份为基础继续发展起来的理论也改变不了它们是伪科学理论的本质。

所以,我们在看待科学、伪科学和宗教的时候,一定不要把科学与宗教孤立起来看待。只有清楚地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伪科学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即使在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中也存在脱离客观事实的地方。否认这一事实并把它当成信仰对待的人才是制造伪科学的罪魁祸首。真正的科学家要敢于面对现实。要诚实地对待现有科学理论中的错误。靠信仰去掩饰这些错误迟早是掩饰不住的。

伪科学是什么意思?

7月15日,在岳阳路320号举办了“纪念冯德培先生诞辰110周年暨现代生理科学论坛”;冯德培先生是中国生理学泰斗、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的19位教授,全部是从生理所研究生毕业后走向世界各地,在生命科学领域前沿从事高端研究超过20年的科学家。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蓬勃发展,在多个领域如癌症、大脑及周边神经疾病等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直接造福全人类。为了解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进展,《新民周刊》专访了杨雄里院士。

脑科学的挑战

《新民周刊》:杨院士,您是“中国脑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自2013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脑计划”,您认为为何世界各国对于“脑计划”如此的重视呢?

杨雄里: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脑的研究是我们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一个最重大的挑战,因为脑是一个控制我们整个机体的司令部。脑是怎么活动的?这个在整个自然科学界被认为是所谓的“last frontier”,就是“最后一个疆域”,征服这个领域之后,好像就没有任何其他领域再可以被进一步征服了。

那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是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认识自然界、认识世界的,现在要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认识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是怎么活动的,这是我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人们甚至怀疑人到底能否通过我们自己的大脑来认识大脑本身,因为这里面有很深邃的哲学问题,但是现在看起来,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了解进展得非常快,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成果。

那么,为什么说认识脑是我们认识自然界和认识自身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一个挑战呢?因为我们的脑由大约86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个数量大概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里面星球的总数,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有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的数量大概是上万亿个,甚至是几十万亿个,这样就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环路,也就是说单个细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这样一些连接点来组成一个连接环路,就像我们的一个电子芯片,通过各种电子元件组成一个环路,最后使得我们能够看到电视、通过耳机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大脑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是不断地在变化的,随着人的发育,各种外界的条件和内部的条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不仅它的功能发生变化,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又不断地在发生动态变化的研究对象,这样一个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是其他的一些系统所不可比拟的。

另一方面,脑和神经系统跟我们机体的其他系统一样,都会出问题,比如说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或者是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还有中风等各式各样的疾病,这些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不正常,那么随着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这个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比如上海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占整个人口数量的31%。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神经系统跟脑随着人类进入老龄化以后,它出现的老年病、神经系统疾病的程度、数量也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这样一些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很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除了老年病以外,还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包括儿童的、比如自闭症,也与神经系统有关,这些病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人工智能的前景

《新民周刊》: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呢?

杨雄里: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一个处理信息的非常有效的器官,比如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看到各种各样的形状,并且能够以很快的方式做出反应,这样一些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对于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会起到一个启发作用。

我们实现人工智能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不管大脑是怎么工作的,我们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最后达到和我们人的大脑相似的一种功能,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借鉴脑的工作原理,看脑是怎么工作的,来发展类脑的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受脑的工作原理启发的一些途径来研究人工智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曾说:“从一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对于一个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一个普遍的原则是进化要比我们自己高明得多。”

因为我们的脑和神经系统是通过长期的进化以后成为了现在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由于进化的原因变得非常有成效、有效率,这种方式比你自己苦思冥想,最后通过其他途径要好,这是我们普遍遵守的一种原则,但这不排除我们有一些新的想法超过了我们人类大脑的进化。特别是对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运行机制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我觉得它确实是巧夺天工,它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占有空间很有限、消耗能量很低、处理信息很有效的系统,确实是有它的特点的。

从人类整个进化的历程来看,实际上真正有智力的人大概就是10万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也是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进化刚刚才开始并有很长远的发展前景。所以在我看来,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而且将来是不可逾越的。我认为人工智能会融入到人类社会中,但是它不可能从整体的意义上、从智力这个角度超越人类,因为人类的智力也是在不断进化的。

至于说某个方面功能譬如说计算,一千位乘以一千位,那谁也做不过计算机,那早就输了。1997年的时候,“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我就说过:“我们现在还有可能跟它较量,但是必然有一天我们毫无胜算。”如今围棋人机大战也是如此,所以我觉得不排除人类某一种智力的某些方面早已不如人工智能了。但从长远来讲,人工智能是不会超过人类的,只可能逐渐逼近,但不可能超越。

《新民周刊》:据外媒报道,美国IBM研发的人工智能“沃森”被研究人员输入了2000万份癌症研究论文后,通过系统分析,仅用了10分钟左右时间就为一名60岁女性患者诊断出了很难判断的白血病类型,并提出了适当的治疗方案。2015年,美国也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概念。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是否会在这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杨雄里:我相信,不管是对于一个人类医生还是一个机器人医生,以前所积累的资料和信息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都是根据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根据以前的经验的积累来分析病人的各项指标,做一个逻辑上的推理,最后做出判断,这个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确实是能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工智能接收信息的速度、处理信息的速度比较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一点像下棋,因为下棋时,有经验的人的头脑里有很多棋谱,根据这些棋谱他能够预测多少步后是什么样的状况。

但是我们应该要看到,至少从现在来讲,它不可能创造出某一种新的手段,因为医学技术、医学研究都在不断地往前发展,都需要人类把新的东西输入进去,当然对于一个人类医生,他也需要接收新的信息,但关键是人在创造东西,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怎么样来定义智力,智力本身看起来很空洞,什么叫智力?他就说在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所动用的东西就是智力。

这是一个很生动、浅显的说法,但就是这么回事儿。而现在来看,机器人是很难做到这个的,所以它会有它的优点,它会在整个的医疗实践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的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也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治疗系统,但是它有固有的局限性。

《新民周刊》:除了您刚才所说的动用智力这一方面,人工智能还有没有什么无法模仿人脑的部分呢?

杨雄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像那种冷漠的、冷冰冰的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需要和人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交流,这种交流可能对某些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不是无形的东西,它实际上会调动起病人自己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能力的调动,并不是药物能够完全替代的。

为什么有些癌症病人本来好好的,突然得知得了癌症后,精神一下就崩溃了?作为物质基础的机体的防御系统一下子垮掉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很多使免疫系统被破坏的细胞因子,免疫系统受损后,很快便去世了。但如果从情感上给予病人鼓励,通过各种交流,有助于提高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改善身体整个的状态,这样更有利于在与疾病的抗争中间,占据主动地位,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块,也是现在人工智能无法模仿的。

《新民周刊》:在将来,人工智能可不可能连人类的情感都可以模仿呢?

杨雄里:我要说的一句话就是:“Nothing is impossible.”从科学上来讲,你说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比说这件事情是可能的要难得多。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人类还不知道X射线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人怎么能看到里面的骨头呢?这不是伪科学吗?这是无法想象的,但有了X射线以后,这就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例如第六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过硬的证据表明它存在,我自己甚至有的时候也感觉得后面好像有人在看着我,回过头去发现确实是有人在看着我,那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概率事件,正好碰巧碰到了,所以也不能说人就只有五种感觉,是不是有其他感觉?有没有心灵感应?这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能说它不科学,只能说现在的科学无法解释,这样比较准确一点。

勤奋最重要

《新民周刊》:这几年,大型科学竞技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热播。有一个叫王峰的选手,拥有超强记忆力,大家都很羡慕。有家长认为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记忆能力,那么将大大提升孩子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对于外语的学习。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训练的记忆方法吗?

杨雄里:其实这种有超强记忆的人中有一个最著名的人,也是奥斯卡得奖的一个影片《雨人》的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叫金·皮克,这个人据说能背下大约7900本书,也有人说是能背出9000多本书,他的一个习惯就是这本书背出以后就倒放在书架上,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可以左右眼看两本书的人,除此之外他可以背得出美国的公路的起点和终点,他有非常强的记忆能力。他的脑磁共振成像,发现我们正常人是有左半球、右半球,中间有胼胝体,前后有前交联、后交联相连,但他没有,他是浑然一体的,但这是不是他有超强记忆的基础不得而知,就算这是他有超强记忆的基础,那为什么会浑然一体呢?为什么浑然一体是超强记忆的基础呢?

这就是我做科普讲演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这在医学史上,1789年就有人报道了,这是有专有名词的,翻作“低智特才综合征”,就是他知道的很多,但是他智商低,就比如指挥家舟舟也是这样的,他是唐氏综合征的患者,但是他在音乐指挥上有常人不可比的才能。金·皮克就是“雨人”的原型,在《最强大脑》里有一个人叫周玮,一个数字开几次的根号,他算得比数学系的副教授要快,据说是他有一次不听话,他父亲把一个枕头扔过去砸到他了,之后就变成了这样,这是无从考据的,但是当时的主持人蒋昌建说是要给他恢复名誉,人们都说他智商很低,你看他数学能力有那么强,我觉得对他来讲根本不存在恢复名誉的问题,他智商还是低,智力还是低,他就是有特才,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那么再回到我学习外语,我不是“低智特才综合征”,如果说我有什么天生的能力比较强一点的,大概在学语言方面,当然我是很喜欢学习外语的,那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自己也不断地揣摩方法和规律。比如,外语的语法的规律其实差不多,我最初是学俄语的,俄语学习到一定水平以后,再学英语我觉得整个的语法规律基本上是类似的,所以你把这些东西都掌握以后,再下一点苦功,那么我确实学得比人家快一点,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这个中间的差异都可以用你后天的勤奋来弥补。

也有真正的天才,像爱因斯坦,这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这些人天生就是比别人高明,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怎么勤奋也不可能达到他那个水平。

我自己也没有对自己做过什么检验,我把自己定义为天分中等偏上一些,比平均水平肯定要高一点,但是我觉得主要的是我的勤奋,勤奋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其实我走得并不快,但是因为我在别人停顿的时候也在往前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走到前面去了,这也是为什么25年前我成了上海最年轻的院士。

所以,勤奋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这个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实我并不一定比别人高明多少,当然还有一个机遇的问题,我碰到了很多好的机会,还有人提携我,但关键还是自己要做好,机遇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什么是科学,弄不清是没法讨论的,科学实验是科学吗?如果是的话,实验的成功率有规定吗。成功了算是科学。那一样是一次成功的呢,失败的科学实验不可能排除在科学实验之外,你能说这种科学实验方法不科学吗?有点绕吧。按老祖宗的方法阴阳都存在,日夜都正确。如没有日夜的正确存在,恐怕科学这个名词永远就出不来了。没人呀。正确的结果科学,找出失败的原因同样是科学,只认识了正确,没认识到错误同样不科学。

如果一定要举个具体实例来说明什么是伪科学,那就是方舟子竭力推广的转基因食品!方舟子用他的实际行动,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广大消费者证明,转基因食品是有毒有害的,构成了转基因食品有毒有害的确凿证据!这就是伪科学的典型实例!

在以前的科普书籍中,介绍菠菜的含铁量是所有蔬菜中最高的,缺铁的人可以多吃,以补充人体必须的铁。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是当时科技人员在计算铁的含量时,小数点点错。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

要辨别伪科学,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掌握很丰富的知识。通过重复实验,提高准确的实验数据。这个不是我等可以解释清楚的。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吧。在客观世界没什么区别,今天的真科学也许明天会变成伪科学,而今天的伪科学也许明天就成了真科学。

科学是自然规律的理论,伪科学大多是借用科学名词名义进行行骗,肯定经不起推敲且没有数据支撑,也不可能有数据支撑。伪科学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本不是科学,却楞说是科学。故此被冠以伪科学!我们需要认真辨别。

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周建辉]投稿,不代表竹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odbgbl.cn/shhcs/202502-969.html

(36)

文章推荐

  • 三星 S3030C 手机有哪些独特功能?其性能表现怎样?

    三星S3030C手机有哪些独特功能?其性能表现怎样?三星S3030C手机有哪些独特功能?(1)可爱的外观设计:三星S3030C拥有小巧可爱的造型,有多种颜色可选,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需求。(2)简单易用的界面:操作界面简洁明了,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操作。(3)基本的通讯功能:

    2025年01月14日
    47
  • 手机图片 jpg 格式转换器有哪些免费的?如何使用它们进行转换?

    手机图片jpg格式转换器有哪些免费的?如何使用它们进行转换?手机图片jpg格式转换器有哪些免费的目前有一些免费的手机图片jpg格式转换器可供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1.格式工厂:功能较为全面,不仅支持图片格式转换,还能转换视频、音频等多种格式。2.图片格式转换器:专注

    2025年02月05日
    21
  • 四川筠连突发山体滑坡险情 中国安能专业救援力量紧急驰援

      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发生山体滑坡险情,造成数间房屋被掩埋、人员被困。  接到四川省应急厅通知后,中国安能三局成都分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紧急抽组成都救援基地50人,携带重型救援挖掘机、生命探测仪、激光位移雷达、单兵图传、便携式无人机等救援侦测装备等25台套装备赶赴

    2025年02月08日
    16
  • 马斯克谈DeepSeek:中国诸多伟大造物之一,将发布更好的模型

    格隆汇2月10日|日前,WELT经济峰会公布特斯拉CEO马斯克采访视频,其中提到了大火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马斯克首先对中国工程师点赞,认为中国拥有大量聪明且非常有上进心的工程师,所以应该预料到中国可以做出很多伟大的东西,DeepSeek只是这些伟大造物之一,这其实是中国人才济济的结果。

    2025年02月10日
    18
  • 新规后银行业迎来首位首席合规官 开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首席合规官获批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了华夏银行首席合规官杨宏的任职资格。《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杨宏是《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或“新规”)发布以来首例获得监管核准的银行业领域首席合规官。  开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首席合规官任职资格获批。1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了浦银

    2025年02月10日
    21
  • 烧碱期货减仓大跌,原因为何?

      来源:一德菁英汇  作者:张丽/F3025228、Z0013855/  辅助研究员:麻景峰/F03121716/  一德期货能源化工分析师  春节前后烧碱盘面波动剧烈,上涨驱动明显减弱,多空分歧加大。今日(2月11日)烧碱2505合约大跌,减仓近5万手,近月触及跌停。原因可能是烧碱

    2025年02月11日
    15
  • 上海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座谈会

      来源:上海金融官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2月11日,上海市政府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座谈会,听取外资金融机构意见建议,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关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

    2025年02月11日
    20
  • 黄金,“滞胀”下最顺畅的就是你!

      来源:牛钱网  1、大涨背景  美国特朗普总统将美国对铝和钢铁的关税税率从之前的10%提高到25%,将于3月初生效,引发人们对通胀再次加速的担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二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言称,如果劳动力市场意外走弱或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美联储可以放松政策。如果经济表

    2025年02月12日
    17
  • 热门中概股普涨 金山云涨超22%

    周五,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上涨大约3.8%,不断逼近2024年10月7日盘中最高位。热门中概股普涨,金山云(KC.US)涨超22%,知乎(ZH.US)涨超18%,阿里巴巴(BABA.US)涨超6%,小鹏汽车(XPEV.US)涨超3%,拼多多(PDD.US)涨超2%。消息面上,大摩指出,中国市场最近

    2025年02月15日
    12
  • 又一笔收购!阿斯利康拟以1.6亿美元“吃下”珐博进中国业务

      不同上次收购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这次收购的是美国一家生物药企中国业务。  2月20日,阿斯利康宣布与珐博进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以约1.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业务。  这是继2023年12月后,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又一笔收购,但不同上次收购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这次收购的是美国一家生物药企中国业

    2025年02月21日
    4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周建辉
    周建辉 2025年02月23日

    我是竹日号的签约作者“周建辉”!

  • 周建辉
    周建辉 2025年02月23日

    希望本篇文章《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 周建辉
    周建辉 2025年02月23日

    本站[竹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周建辉
    周建辉 2025年02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联系我们

    邮件:竹日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