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以交易为生》读书笔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以交易为生》读书笔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信念: 想赢,能赢 。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时刻强化自己的信念,这样执行起来才会无冲突。
认识到 概率 的存在,学会接受概率,要自己承担责任,对结果负责。
构建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避免随意化、情绪化操作。
资金管理 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生存,确保生存,确保生存。活着比其他都重要,好的资金管理能确保行情来临时候自己在场,而不是倒在黎明前。
学会关注于交易过程本身,包括寻找交易机会、等待入场、制定计划、资金管理、复盘分析等。做好这些,赚钱只是顺便的事情,只是必然的结果。
以下内容为书中摘录
每一笔成交价格都是由买卖双方的决策造就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东西,就会有主观判断。
获胜的基本因素是 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导致糟糕的投资业绩。
成功的交易基于三大支柱:心理、市场分析与交易系统、资金管理。
不要把损失归因于运气不好,或是找别的理由,要学会对结果负责。 没有按既定规则进行交易,就是进入自毁模式了。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 自己的交易方法,而在于自己的思想。 可以通过改变思想,从而成为成功的交易者。
成功的交易者必须独立思考。他需要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以便能独立分析市场,实施交易决策。
记住,你的目标是交易成功,而不是频繁交易。 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的优势是资金灵活,可以选择不交易,而机构投资者必须进行交易。
落单的人更容易死亡,后代也更少。群体成员生存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加入群体的倾向性早已根植于人性之中。
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我们加入群体追随领袖的意愿就越强烈。交易中,因为我们不能控制价格变化,这种不确定性使大多数交易者都在寻找一位领袖人物,来告诉他们该如何操作。
计划是由理性的个人制定的,而冲动型操作是由被同化的群体成员做出的。不要临场随意决策,因为那时你很容易被群体同化。
中短线趋势取决于群体的情绪。价格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很少会立即出现大幅上涨。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脑子里的主观景象。
有效市场理论的逻辑缺陷在于,它把知识等同于行动。有人可能有知识,但群体的情绪感染力往往导致他们进行非理性的操作。
如果趋势真的向上突破,那就不应该回抽确认,就像火箭一旦发射就不可能再回挫一样。
当周线图表明新一轮上升趋势正在形成时,就是日线图向上突破的最佳买入时机。 真突破会被成交量放大所确认,而假突破时成交量往往不大。
抓住趋势是最好的交易策略,在趋势中,可以尽量减少操作频率。
成交量是推动火车前行的蒸汽。
三重滤网要求交易者首先看长期趋势图,利用与潮流逆向的波浪来寻找入场点。例如,当周线趋势向上时,日线下跌会产生买入时机。
三重滤网交易系统融合了不同的时间周期。它将趋势指标用于长期走势图,将短期震荡指标用于中期走势,并运用特殊的入场买进或放空技巧,它还用到了严格的资金管理原则。
三重滤网从分析长期走势图开始,即比你计划操作的时间周期长一个层级。 最初的系统是用周线MACD柱的倾斜方向来判断市场潮流。 市场方向由相邻的两根柱子的关系来确定。当它向上倾斜时,表明多方占主导,这时应该做多;当它向下倾斜时,表明空方占主导,应该做空。
三重滤网告诉我们,在看日线图之前要先检查周线图。
周线MACD柱的每一次上下跳动都显示了 趋势的变化 。中线 下方的向上转折 发出的买入信号优于中线上方的向上转折,中线 上方的向下转折 发出的卖出信号优于中线下方的向下转折。
第二层识别与潮流逆向的波浪。 当周线趋势向上,日线下跌提供了买入时机 ;当周线趋势向下时,日线上涨提供了放空时机。
采用追踪型停止买单技术。
当周线趋势上升而日线震荡指标下降时,将买入价设在前一天的高点之上。如果价格上涨,买单自动成交,如果价格下跌,买单不会成交;第二天依旧将买入价下调到最新高点之上。 每天不断下调买入价,直到买单自动成交或周线指标反转,买入信号消失时停止。
止损应该设的比较窄,是因为三重滤网只顺潮流方向操作。 如果某次交易不能迅速生效,那就表明市场背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最好赶紧走人,这是逃命的最好机会。
情绪化交易是成功的天敌,交易者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智来交易,不能跟着感觉走。
在任何领域,成功的专业人士的目标都是要达到他个人的最佳状态。做到了这一点,钱自然就有了。所以, 我们要关心的是交易正确,而不是钱。 要严肃、庆幸、完美无缺或慎重地对待每笔交易。
卖出的难处在于我们对仓位的依恋。毕竟, 任何东西一旦被我们拥有,自然就会对它产生依恋。心理学家称这种对所买东西的依恋感为「财富效用」。 它普遍存在于金融交易中心,就像我们舍不得扔掉挂在衣柜里的旧衣服一样。
迅速获利同时尽量将损失推迟,这是人的本性。 当人们感受到压力时,非理性的行为就会增加。真正的伤害来自少数几笔大的损失,或是为了摊平而导致的一连串损失。良好的资金管理将使我们免于套牢。
赔钱的人往往坚守希望,不愿理性地接受小赔。
资金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生存。你必须避免输光的风险,其次是获取稳定的收益,最后才是获取高额回报,一定是生存优先 。
为了避免影响长期发展,交易者在 单笔交易中损失的最大金额应该控制在总资金量的2%以内。
将每月的损失控制在6%以内。一旦损失达到这一限制,在当月余下的时间里就要停止交易,进行自我反省,重新思考方法和市场。
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当你的系统与市场同步且赚钱时加大投入量。当你的资金量增加时,按照2%原则加大仓位。当你的系统与市场不同步且赔钱时,要减少资金投入量。
绝对不可以加仓摊平。
如果必须减仓,就先减掉亏损最严重的的仓位。
立即认错损失最小。
关注交易质量,寻找有意义的交易机会,制定资金管理计划控制损失。集中精力寻找好的入场点,避免赌徒心理,钱自然就有了。
专业玩家总是在研究市场,寻找机会,完善资金管理技巧。 他专注于提升交易技巧,而不会在交易中计算赚了多少钱。只要做对了,自然会赚到钱。
在交易中开始关注钱是错误的,因为情绪介入到了交易中,理智将被蒙蔽。
平仓并不意味着交易结束,专业交易员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步,是进行 自我评估与分析 。
这是一笔好的交易吗?入场点好不好?最初的止损点设得太宽还是太窄?为什么?宽了多少,窄了多少?止损位调整是太早了还是太晚了?看到出场信号了吗?在交易的不同阶段感受如何?
养成交易前后做好分析记录的习惯。只要建仓,就打印出当时的走势图,并记下买入的理由,以及交易的处理计划。出场时,再次打印走势图,记下出场的主要理由,列出其中对错。这样就记录下了交易过程和思维逻辑。这个过程将帮助我们找出思维中的盲点。
江南愤青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真是久闻大名,直到本周才拿到电子版。虽说是2014年出版的书,但放在现在的环境去思考互联网金融,去观察新生事物都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尤其是其《写在书前面的废话》,回顾个人从业以来的职场感悟,让人亲切而亲近,如一位前辈娓娓道来。其中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 “蛰伏就是在你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时候,只能静下来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习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思考,写更多的文章,交更多的朋友。慢慢等待冬天的过去,春天的到来。人总有很多时候是没得选择的,除了等待之外 。”
—— “这个世界很多事情并不是越努力就越好,努力的前提是,你要顺势而为,否则走错了方向,你回头的时间只会更长。 ”
就凭这两句,让我坚信作者是真心在告诉你他的观点和他的态度。
书的上部讲的是“狼来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风生水起,以及去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和影响。
1、作者首先论述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金融中介出现的核心是三个不匹配。第一是资金的不匹配;第二是能力的不匹配;第三是信息的不匹配。而中介分为“能力中介”(我能你不能)和“非能力中介”(具有比较优势)。
撇开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牌照和非牌照的原因,在能力一致的情况下,中介都是不会被取代的,这反映的正是比较优势的差异。 从这个角度而言,“去中介”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并不现实。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理性人假设,大多数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化决策;二是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穷性假设。因此,只要资源是稀缺的,比较优势就不会消失,背后的中介体系也必然不可被取代。
2、作者不认同“互联网颠覆金融”的说法,对互联网金融不抱太大的期望。对于过去一年的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作者的总体观点是“ 理论大于实践,噱头大于实质 ”,市场未能看到太多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机会。
作者认为,金融是靠发放贷款来赚利息,或者投资企业来实现收益的。当金融机构找到一个好项目,准备向其放贷或者投资,这个时候就要找钱,就是销售,销售一个带有收益的金融标的物。因此,金融的生产环节就是寻找标的物资产,然后准备放贷或者投资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金融的核心。只有颠覆了这个过程,才能说颠覆了金融机构,如果无法实现这个环节的颠覆,那么其他领域的颠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毫无影响的。显然,互联网金融没有做到这一点。
作者还专门提到一个观点:“金融跟实体要匹配发展,越脱离,危害越大。所以,金融并非效率越高越好,当两者背离的时候,就会有危害,如果这个时候互联网技术着力于提升金融效率的话,对经济未必是好事情。加速货币空转,同时提升社会成本,总结起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当前未必是好事情,所以,金融和互联网泡沫逐步架空中国经济实体,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实际上,作者对金融方面的创新一直保留谨慎的态度。回头看金融史,过去一百多年来的金融史上,能称之为创新的金融变革,其实极为有限,大量曾经被称赞为创新的金融产品,要么消失了,要么就是直接引发了大地震,被叫停了。绝大多数创新的代价是极高的,而且带来的社会伤害也很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近的血淋淋的教训。
3、作者提到,面对海量信息,个体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境:第一个困境就是无法充分搜集信息,因为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第二个困境是收集信息以后,怎么判断,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第三个困境,就是确定了所谓有效信息之后,如何做出投资决策。在解决三个困境的过程中,中介的必要性和比较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4、作者提出一个观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影子银行”。而关于影子银行,国办发〔2013〕107号文给影子银行正了名,文中指出:“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影子银行”,者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围墙论”:就是人为地立了一个围墙,隔离了里面和外面的人群,而围墙是把双刃剑:形势好的时候,里面的人不愿意出来,自己花天酒地,不管外面的人死活;没肉吃的时候,里面的人想出来却发现出不来,因为围墙太高,隔绝了别人,也隔绝了自己,而围墙外面的人呢?嗷嗷待哺,却没人提供服务。“围墙论”实际明确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结构,基本上就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金融,大量不具备金融牌照的民间机构也在从事银行业务;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干监管套利和利益输送的“自我发财”。像信托、券商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都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其银行业务本质不变,但是成本极大提升。在经济上行的时候无所谓,一旦经济下行就问题频发。所以影子银行在推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推到围墙。而围墙去掉之后的结果也必然是民间金融的彻底消失。假象传统金融机构从里面走出来,业务加速下沉,最终打垮的是民间金融之前利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机会和领域所形成的优势。此时,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进行金融业务的竞争,而互联网会成为一种工具性应用,帮助一些金融机构打败另外一些金融机构。
5、作者梳理了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一共分五类:
一是以去中介化为特征的P2P和众筹模式:拍拍贷、人人贷、众筹网。
作者对于P2P观点:(1)中国除了拍拍贷,没有纯平台P2P。真正的P2P,是帮助有钱的人出借给借款人,帮助是核心问题。而我国的P2P做的事情是向投资人借钱,然后借给需要钱的人。前者无风险,纯撮合匹配,后者是担风险情况下做撮合和匹配。这个区别决定了中国的P2P就是金融机构,它赚取的是带风险的利差收入。(2)P2P有其生存的合理性,背后反映的是金融强管制下的金融压抑。(3)没有监管的P2P,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道德问题。(4)P2P的生存困境在于模式问题。P2P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无法解答风控命题。风控技术也无法决定客户的贷后行为。另外,作者对陆金所和宜信两个个案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
关于众筹。作者说,众筹模式对项目信息公开得非常细致,商业模式也要求非常清晰,才有可能在市场进行募集。同时,还因为是股权性质,不保本不保收益,对于投资人而言,具备极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因此募集难度都会加大,更重要的是由于项目标的要求清晰,使得虚假标的物很容易被识别,不容易通过设置虚假标的物来套取资金,从而使得众筹模式的运营方只能通过众筹项目的收益进行提现。从商业模式上来看,众筹模式需要的是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培育,需要静得下心来慢慢沉淀,然后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众筹模式在中国开展的难度之大,首推金融市场整体浮躁。
二是以帮助实现资金转移为特征的互联网支付工具:第三方支付(支付宝)。
三是以渠道为特征的金融产品销售:余额宝、东方财富网、数米网。
四是以金融信息匹配为特征的比价网站:融360、好贷网。该模式是以金融机构和产品的信息匹配为基础特征的平台模式,平台模式的核心是去中心化。网站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撮合匹配交易是其核心。作者不太看好这一模式。他认为平台模式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海量的市场双边需求,第二个就是需求和供给有实现一一对应的能力。只有两边都是散乱的、海量的、不强势的市场主体,才会有平台存在的意义。金融很难符合这个特征,导致平台存在的意义不大。
五是其他小规模不成体系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应用。
书的下半部题为“颠覆?”。显然,作者在这个问号中已经表明了立场。确切的将,互联网金融应该是“改变”金融的运行思维和运行方式。
1、在金融领域里面,小中介是如何介入的?第一种模式,即依附于基础生态优势介入金融领域。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基于能力优势或者平台优势的小中介,形成了融资中介生态。第二种模式,就是纯粹依赖能力介入金融领域。确切地说,大量存活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就是这类模式的典型。两种模式相较而言,作者更看好第一种模式。因为第二种模式是以个人能力为基础,而个体金融靠天吃饭,能对抗终极风险的其实只有制度性优势,光依赖能力很难对抗风险。而第一种模式就比较简单,在基础生态优势领域里面,它并非跟传统金融机构正面对抗,而是依附于实体基础衍生出新的金融模式,相对风险较低。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具备金融属性的业态会考虑通过利用互联网建立产业生态圈的方式来介入金融领域。
2、作者还用了大篇幅介绍了互联网支付技术对金融的影响。篇幅所限,不再展开。但他对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战争,写得比较到位。其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支付这个行业,最终比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应用场景。更多应用场景,才能有更多支付的可能。脱离了支付应用场景,支付很难生存。支付宝之所以走到第一,是因为有了淘宝。……现在的微信已经远不止社交的概念了。一个覆盖人群可达6亿的客户端,理论上可以把人类的各类行为都涵盖在内,从而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就支付应用场景而言,微信已经远远大于淘宝的支付场景。此时,微信支付的可怕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即实现真正的无处不支付了。”简言之,应用场景才是互联网支付的战场所在,谁占据了更多的应用场景,谁就能占得互联网支付的制高点。
3、作者在下半部书中都是对个案进行了分析,由于这5年的互联网发展和变化实在太大太快,一些当时看似正确的论证到现在来看并非合适。所以在这里也不在具体展开了。
'?N?
关于“《以交易为生》读书笔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张雨馨]投稿,不代表竹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odbgbl.cn/shhcs/202502-78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竹日号的签约作者“张雨馨”!
希望本篇文章《《以交易为生》读书笔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竹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以交易为生》读书笔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以交易为生》读书笔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