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我国卫星的第一个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卫星的第一个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来回答拿分哦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号
2.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是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6日05分04秒
3.神州5号 2003年10月15日09:00
4.无宇宙飞船,无登月卫星
5.中国第一个进太空的宇航员人是杨利伟
“月球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仓库”——几乎所有发布了登月计划的国家都这么对公众宣传——通过这么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种新型核聚变燃料,存量够人类用上近万年,看起来这是个不错的理由,联合国月球条约里都说了,谁有能力谁先占有嘛。且慢,这等好事,30年来为啥美国不肯再上月球把这又便宜又清洁的氦 -3带回来几百吨用上几十年,却大费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争石油?很简单,两个原因:一是用不起。人类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罗”共带回岩石样品不到半吨,里头能不能提炼得出来1克氦-3,谁也不知道,为此却花了300亿美元。第二个是不会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将氦-3蕴含的聚变能量转化为能源的技术。
那这么折腾跑到那个38万公里远的月球到底有什么用?让我们看看“阿波罗计划”:
当年“阿波罗”的多重目标里,最重要的当然是奔月,顺便达到军事目的。有句中国老话:站得高,看得远。月球高于任何太空站,加上它从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谁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导弹基地,装备各种武器,就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地球。再说了,38万公里外这个没有大气层的巨大卫星,可是检验航天技术的最好“靶场”呢。
就在不久前,美国宣布有权打击被“疑为”从太空发射武器的卫星,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要求发展用来打击或保卫轨道卫星的技术——这可是现代军事的“眼睛”,一个人瞎了,还能跟人打架吗?看看刚刚挨打的伊拉克,因为失去了卫星导航和电子信号,军队成了无头苍蝇,而对手美国则调用了100颗卫星“参战”,织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罗地网”。
再看看“阿波罗”还做了什么?发展“阿波罗”促成了4000项专利的实现,成果扩展到当时美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今天我们人类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50年来最重要的科技发展,几乎都经由“阿波罗”工程得以引发: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计算机……后来,这些技术向民用转移,有人作过统计,每花在“阿波罗”上面的1美元,就能“赚”回来5美元!纪念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专门发表文章,说现在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得益于公司当年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其实像耐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科技在人类生活的应用常常得益于像登月这样看似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的项目。
研究中国空间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也巧妙地将中国的“嫦娥计划”比喻成中国未来20年内发展的“ 技术引擎”:“无法估算这笔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会使大批中国人获得就业机会,而促进就业对当前中国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劲中国就能登月?
既然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来了,“再加把劲儿不就到月球了吗?”很多人都这么想。得加多大劲?咱们不妨比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们还有多少“艰难的台阶”要去登——四个台阶,还有“发射场”的问题。
第一个艰难台阶就是火箭运载能力。咱们的火箭送几吨重的东西到太空没问题,长征系列火箭现在最大能送20吨( 同期美国宇航局制造中的阿瑞斯一号火箭计划运载力125吨),目前能到达的距地球最远距离为7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万公里。让登月飞船能往返将近80万公里,必须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动力,光抵达月球轨道就需要好几级火箭,如果要登月,还必须考虑返回……以“长征3号”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务。正在研制的“长征5号”目标是70吨“货物 ”,那个时候,也许才能说我们距离月球更近了一些。
当飞过去的问题解决后,还要面对“刹车问题”,进入月球引力区时,要及时踩“刹车”,“刹”晚了就会撞到月球上,而“刹”早了就会失控飘向太空。飞过去了,也“刹”住了,就算是第一期“绕月飞行”,找轨道也是难题之一,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
第二个台阶就是测控——观测和监控。1958年咱们第一枚火箭上天的时候,专家拿着天线站在野外,用望远镜观察,勇气值得敬佩,回头路可不能走。飞往月球的探测器一刻中断与地面联系都将处于极度危险中。地球24小时自转一圈,同时月亮27天绕地球公转一周。当中国国土所在的那部分地球转到背向月球的时候怎么办?那时候不仅无法观测到探测器,连发送指令也不可能。美国在全球建了三座测控站:本土加州、澳大利亚堪培拉和西班牙马德里,每隔120°建一座,无论怎么转,总有一个站能观测到,除了这三个,它还有数座直径为70米、36米和26米的接收天线,别说月球,都能探测太阳系了。咱们的天线在哪儿?上海佘山一个,乌鲁木齐一个,直径都只有25米。(新增加的没说,现在这个问题有进展了。)
除此之外,38.44万公里即使无线电波来回要走2秒多的时间,怎么保证指令在延迟后还是准确的?
第三个台阶是“衣服”,也是最难的一个:探测卫星也好,航天员也好,都要穿一件特殊“衣服”才可能探月、登月,这衣服得热的时候不热,冷的时候不冷,这衣服可不像咱们普通人穿着那么简单,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这么复杂的邻里关系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冷热变化巨大,(相差600℃!)搞不好,不但卫星上所有设备会得“感冒”,宇航员也会面临巨大生命危险!在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看来,“现在咱们杨立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员所穿的宇航服根本就满足不了月面上的要求,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登月宇航员根本就不能在月球上生存。”
让登月宇航员绝对安全返回更是不小的挑战,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将导致致命的灾难——1969年7月16日, “阿波罗11号”载着三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成功登月。但这个举世闻名的登月行动差一点毁于灾难:当宇航员结束两小时的月球行走之后,竟然发现登月舱引擎开关损坏。原来,在狭小的登月舱里,宇航服刮断了启动引擎的极为关键的一个电路开关。如果没有开关,他们将永远留在月球上。当时尼克松总统准备了一份演讲稿:“命运注定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永远安息在月球上。”这一“备用悼文”差点成为现实,万幸的是,宇航员用圆珠笔接通电源,成功化解危机,最终逃过了劫难。
我们准备好自己的“圆珠笔”了吗?时间表上的“硝烟”
发令枪响后,从各国“登月时间表”上你就能嗅到硝烟的味道:
2006年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宣布2015年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为这个目标研制的新型载人航天工具也将在2008年完成测试。欧洲航天局也不甘示弱,打算在美国完成火箭测试的时刻向月球发射一颗卫星,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俄罗斯更快,宣布自己已经研制了新式登月飞船,刚刚过去的夏天已经完成首次试飞。日本规划很长,野心也不小:五年内研制出能在月球进行探险的机器人(以日本一向领先的智能技术做到这一点不会有太大困难);十年内开发出能够使人类在月球长期停留的技术!印度呢,别看这个国家搞核试验悄没声的,登月计划倒是高调宣传: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月球飞船-Ⅰ号”,2015年前载人登月……
形势不容乐观,至少中国目前对何时登月还没个明确的说法呢,可是人家别的都全齐了,计划都定了,实施也早开始了,各自埋头忙活很久了。说不准,中国宇航员到时候登上月球,发现好地方都让美国人、俄罗斯人、印度人给占了,甚至还有日本人的基地——那时候,就算“成功登月”让咱们民族自豪心大大增强了一把,恐怕也得咽下迟到的苦果。
目前,我们已知的官方文件中,对“嫦娥计划”的实施时间表能作出的判断就是明年开始“绕月”,2012年“可能”进行无人登月,也许在这之后,五年或更久,中国人能把红旗插上月球……
中国登月计划
2006年10月12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要带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 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在外界看来,“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实际上只是中国整个探月工程的一个序曲。尽管目前国防科工委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二期和三期计划尚未正式立项,但是没有人怀疑它们已经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有消息表明,2 009年~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目前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在这个阶段,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目前空间机器人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后,中国将进入载人登月阶段,那时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就会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将会成为“嫦娥工程四期”。在这一期工程中,中国将如何载人登月呢?根据中国科学家的设计,我国所计划采用的方式是先用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地球轨道,随后,飞船自行移动至月球轨道,释放出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员登陆月球。活动完成后,宇航员返回登陆舱,飞离月球,与在月球轨道上等待的飞船重新对接,至此登月过程结束。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中国将在2024年把人送上月球。”2006年6月,路透社等外国媒体对中国的登月时间更是作出了非常肯定的报道,据悉西方媒体报道的依据是香港文汇报的一条消息:2024年的“嫦娥工程四期”,中国宇航员将可能执行登月任务。官方对这种声音未置可否,倒是国内航空航天界的一些专家认为西方媒体的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预测”,有炒作的嫌疑。一位中国航天专家指出,这种炒作反映出西方对中国航天迅速发展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既有特殊兴趣,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
中国启动的探月工程也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兴趣。尽管中国官方目前所公布的只是一个初步探月计划,但还是有人将它和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产生一些丰富的联想。在互联网上,不时就可以发现有关中国载人登月方面的科幻作品出现。有网友曾作出了如下生动的描述:“20年后,我们大家坐着‘快船’型宇宙飞船来到了月球基地……由于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上的引力小很多,我们在植物园里见到了西瓜般大小的西红柿,微型轿车般大小的西瓜,棒球棍长短的黄瓜,一粒粒如足球大小的葡萄……”
月球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这是许多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所追问的问题。中国科学界也不乏反对的声音。月球探索真的对我们毫无意义吗?事实并非如此,它所带来的七大利益可以看得见。
一、是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
尽管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中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是,当前,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正加紧实施月球探测计划。作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成员国,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履行《月球条约》和分享开发月球权益的实力,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二、月球是人类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
科学家认为,通过利用月面上没有人为改造和破坏的某些本来面目研究月球,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变和构造等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远古状态、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变,有助于搞清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变及其特性的认识,从中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三、是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开发月球是空前艰巨的事业,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这必然会带动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航天器、高速飞行、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加工自动化、精密仪器、遥感作业、通信、材料、建筑、能源等工程技术以及空间生物、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四、为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据探测,月岩中含有地壳中的全部物质元素,约有60种矿藏。在月球岩土中,具有丰富的氧、铁、镁、钙、硅、钛、钠、钾、锰等物质,初步估计共含有8万亿吨铁。此外,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据估计,在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500万吨,能够支持地球7000年的需电量。
五、促进深空探测
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因此,航天器从月球上起飞,可大大节省能源。月岩土壤中氧占40%,可以就地生产推进剂和作为受控生态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的氧气来源。硅占20%,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太阳电池阵,其他金属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各种部件设备。还可以用月球做中转站,为过往的航天器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
六、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平台
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人造光源和射电的干扰,地震很微小。同时,月球有漫长的黑夜,黑夜温度极低。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七、推动经济发展
开发月球,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他技术的二次开发应用,势必促进工业的发展与提升。
刘凤民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依法汇交,以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为窗口,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是进一步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8号)(以下简称《办法》),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阶段。通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全面履行依法汇交;基本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技术方法体系,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依据,完善库藏管理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制定服务标准;基本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手段,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效果基本显现。围绕这一目标,笔者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重点工作布局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
1.已有工作进展
1)《办法》的制定与发布:国土资源部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非常重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后,为了尽快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部储量司于2004年3月委托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根据《条例》的精神,开展《办法》研究制定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及细目;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程序;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体制;实物地质资料的利用规定。2008年1月11日,《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
2)《办法》的宣传贯彻:《办法》发布后,由国土资源部主办、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承办,针对各省地质资料管理部门、馆藏机构、地质勘查单位相关人员举办了多期《办法》培训班,解读《办法》条款。与此同时,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地质资料管理现代化管理培训时,增加了《办法》的培训内容。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重庆市国土资源厅等也开展了《办法》的培训工作。
3)《办法》的配套制度和技术标准制定: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制度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受国土资源部委托,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根据《办法》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岩(矿)心管理规程》(建议稿),对岩(矿)心的保管、筛选、汇交以及入库后的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境外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调研,正在研究制定《国外矿产资源调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暂行办法》,计划将境外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纳入汇交管理范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制定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明确了馆藏管理工作内容与技术方法。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主管部门根据《办法》规定,开始制定适应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管理制度,如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北京市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箱具及标签使用和样品整理要求》及《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细则》,辽宁省在《辽宁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责任与汇交流程。
4)实物库建设:《办法》发布实施以后,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筹划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安徽省实物地质资料库于2009年12月31日奠基开工,实物地质资料库建筑面积3×104m2。福建、广东、广西、浙江、黑龙江、江苏、重庆、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吉林、西藏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实物库建设调研工作,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方案。部分行业部门也开始着手实物库建设工作,如核工业地质局、中联煤层气公司、国家海洋局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多次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调研,向主管部门提出了实物库建设申请。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物地质资料库配套服务楼项目建设建议已通过国土资源部的评审,于2013年动工建设,即将投入使用。
5)汇交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对1999年以来实施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进行了清理和催交,经筛选后,由项目承担单位(汇交人)将特别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给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办法”,规定著名矿山钻孔岩心及配套标本需汇交到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保管。黑龙江、广东、浙江等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辽宁省已要求各地质勘查单位,按照《办法》的要求,分别向本省和国家库上报实物地质资料清单。
2.重点工作任务
1)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检查:2011年,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开展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具体了解办法发布4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落实情况、馆藏机构建立情况、实物库建设情况、汇交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十二五”工作部署。工作步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查并将贯彻落实情况、工作进展及“十二五”工作部署上报国土资源部;部成立检查组,抽查落实情况,了解存在问题;进行检查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研讨。
2)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办法》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汇交人的汇交意识;针对《办法》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省在贯彻落实中取得的经验,完善《办法》,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政策研究,提出既利于资料共享、开发利用,又适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汇交人权益的服务利用制度。
3)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办法》明确的部、省两级管理责任,建立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或部门;实施国家库“二期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物库建设的主要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省级实物库和地质勘查单位实物库建设。
4)技术方法体系建设: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提出各级各类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技术要求,指导实物地质资料分级管理;制定和完善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技术标准,实现实物地质资料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探索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标准,提出加工取样和服务产品开发要求。
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
1.已有工作进展
根据2008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试点工作方案》和2009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研究工作。
2008~2010年,选择河北省和黑龙江省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编制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清理工作任务、清理范围、清理原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组织分工、预期成果、时间安排等;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院开发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采集系统》,并在河北和黑龙江两省进行了测试和实验。
2009~2010年,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覆盖了全国主要生产和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部门和系统。通过调查,基本弄清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现状。
2.重点工作任务
1)清理示范: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十二五”初期,选择1~2个省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工作示范,补充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为在全国全面开展清理汇交工作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和可行方案。2011年,选择辽宁省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示范,完善清理工作方法,并探索2008年后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问题,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汇交管理工作提供示范。
2)全面清理:“十二五”期间,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组织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工作。2012年,选择3个主要省份,全面开展省内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2013~2015年全面推进其余省的清理汇交工作,“十二五”末基本完成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工作。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三、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与专项采集
1.已有工作进展
自2004年起,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始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和示范采集工作。2008年,《办法》发布后,按照《办法》规定的程序,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工作。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库的收藏需要,开展了专项采集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共收集著名矿山与地质勘查项目及其他方面的实物地质资料189份,包括300个钻孔的岩(矿)心141943m、岩屑9005 袋、标本10992块、光(薄)片25221件、副样184件,形成了以典型矿山岩心为主体、以科学钻探岩心及其他重要实物地质资料为精品的库藏体系的雏形。同时采集了浙江长兴煤山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金钉子”剖面及吴家坪阶—长兴阶“金钉子”剖面实物地质资料,采集了贵州关岭动物群古生物化石。
2.重点工作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办法》和有关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依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和接收。
1)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任务:履行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职责,按照《办法》的要求,承担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接收、整理、保管,将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到国家库,丰富馆藏;根据国家库的收藏需求,开展全国著名矿山重要标本专项采集、“金钉子”剖面及建阶地层剖面标本专项采集等。“十二五”末完成9个“金钉子”剖面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依托“危矿二期”项目,开展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包括重要钻孔岩心、反映矿床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等。开展深部探测项目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收藏的重点是100个科学参数井的岩心和大陆科学钻探的岩心。开展境外矿产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示范性收集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逐步将境外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纳入汇交管理。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任务:履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职责,按照《办法》的要求,承担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接收、整理、保管,将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到省级库,丰富馆藏,同时指导地质勘查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保管与处置。
四、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建设
1.已有工作进展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98号)的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重点介绍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管理与业务工作,提供国家库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和网络检索。2010年起,根据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需求,网站改版升级为“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任务是:作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窗口,及时向社会发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技术要求,发布包括国家库在内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提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网络检索与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在线服务。
2.重点工作任务
“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主办,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承办,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络信息室进行管理与维护。
“十二五”期间网站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引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更新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利用网站及时发布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权威的查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服务,保证网络的畅通、安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技术,开展实物数字展厅研究和钻孔岩心图像展示技术研究,实现以集成的、可见的方式提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国家虚拟岩心库的建设,并将其功能纳入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作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主要内容。
五、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
1.已有工作进展
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地质钻孔资料的充分应用开展了试验研究,1988年启动了“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原地质矿产部行业标准《地质钻孔(井)基本数据文件格式》、《石油钻井地质数据文件格式》、《煤田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固体矿产钻孔地质数据文件格式》基础上,制定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开发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CHINAZK)》,该系统提供了实现钻孔资料数字化的手段,不仅可以对原有纸介质资料数字化,还可以对新施工钻孔的信息编录直接入机管理。CHINAZK系统是以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和工作流程为标准,专门针对钻孔工程的标准化数据采集、编辑、入机、建立数据库而设计的,主要功能包括钻孔地质综合编录、勘查数据管理、钻孔柱状图输出、报表生成等,在1999年开始的国土资源调查中得到推广应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1999~2001年分别在安徽、河北、青海、江苏、山东、新疆、云南、四川、陕西、广东10省(自治区)部署了岩心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完成了124×104m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对数据库建设流程、建库指标体系、数据库系统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标准和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方法。
2009~2010年在山东、四川两省开展了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旨在通过此项工作,摸清试点省的地质钻孔基本现状调查,建立基础信息库和重要钻孔数据库;查找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程序、技术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探索建立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的运作模式、工作方法、组织实施方案;修改、编写地质钻孔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技术标准,为开展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积累工作经验和进行技术准备。
2.重点工作任务
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包括回溯性数据和新形成的数据,优先解决新形成的数据的管理问题,避免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总体思路是: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下,搭建全国重要钻孔基本信息和重要数据信息平台,采用分布式管理,将钻孔信息和钻孔数据通过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或其他途径)发布,向社会提供服务。
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分3步实施。
2011年,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31号)的要求,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开展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目标任务是:基本查清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类型、分布及数量,初步建立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国土资源部制定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方案提供依据。与此同时,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协助,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承办,组织成立专项申请小组,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立项报告,2011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审查。
2012年安排1~3个省开展钻孔数据库建设示范工作。
2013~2015年,全面开展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六、实物地质资料编研与服务产品开发
随着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资料编研工作已纳入议事日程。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应率先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编研与服务产品开发工作,具体任务如下:
1)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十二五”初期,开展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工作,发布资料目录(案卷目录)、实测剖面目录(文件级目录)、标本或薄片目录;发布标本描述和薄片鉴定报告;针对地质问题,编写专题资料目录。
2)实物基本信息描述标准研究:解决实物信息多角度信息采集的标准问题,以便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3)典型矿床信息资源整合:选择40~50个重要矿床,整合各类信息,包括地质背景、成矿模式、找矿模型、钻孔信息、岩心信息、岩心图像、标本信息和标本照片等。
4)教学与科普产品开发:依托库藏资源,建设与完善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开发教学实习产品和地学知识科普产品,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效益。
关于“我国卫星的第一个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刘振兴]投稿,不代表竹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odbgbl.cn/shhcs/202502-116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竹日号的签约作者“刘振兴”!
希望本篇文章《我国卫星的第一个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竹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我国卫星的第一个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卫星的第一个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