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跳高选手多采用"背跃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跳高选手多采用"背跃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背跃式跳高时,由于头部和脚部在腰部下侧,因此重心也会比较低,而跨越式跳高时,重心要高。背跃式人的重心在杆的下面.是一个圆弧过杆,重心为圆心.而跨跃式的重心在干的上面,要求有更高的高度.所以背跃式优于跨跃式。背越式跳高,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依次越过横竿身体重心相对低,而且起伏比较小。 跨越式跳高,人体的躯干是在横竿上一起过去的,重心相对高,并且起伏较大。背越式可以使身体的重心在横杆以下,这样克服重力做功较少,自身就更易越过.我想就这么多了吧,物理常考这类题型,和实际联系的比较紧密。
跳高运动员为什么采用背越式
跳高的动作要领和技巧背越式如下:
1、跳高助跑时,一般为6至8步,助跑的角度与过杆姿势有关,在25°~90°之间。助跑时,要求在身体重心向前平稳移动的情况下,均匀加速,要跑得轻松自然。助跑的最后3~4步要采用降低重心跑。在动作结构上要和一般跑有所不同:上体前倾小,两臂动作大,脚跟先着地迅速滚动到前脚掌着地。
2、跳高进行至第二步踏跳时,方向要正,使身体充分向上并向前腾起。助跑最后一步用摆动腿支撑时,要积极做跪膝送髋动作,踏跳腿以大腿带小腿,勾着脚尖向前送髋和迈伸,并以脚跟先着地迅速滚至全脚掌着地。由于快速助跑,踏跳腿的踏地和摆腿、摆臂动作的作用,踏跳腿被迫出现了屈膝缓冲动作。
3、直线助跑技术。它的形式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在助跑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必须重心很高而且平稳,这驱使着上体必须要适当的往前倾斜,脚后跟蹬地必须要很有力度,前摆抬腿的速度要加快,左右两只手臂必须协调配合全身大幅度的摆动。
4、弧线助跑技术。身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必须要内倾,有必要的时候外侧腿臂还要加大摆动的幅度,尽量保持自己的头、身·体躯干成—条直线向内倾斜。
5、过杆和落地技巧,起跳腾空后,要充分利用腾起的高度。当摆动腿的小腿越过横杆时,摆动腿与同侧臂顺势前伸并内旋,肩向内扣,头随着转动,使身体在杆上成俯卧姿势。接着,摆动腿和同侧臂继续前伸内旋,头下潜,与此同时,起跳脚屈膝上收,迅速扭转骨盆并翻转起跳腿,使身体绕横杆转过去。过杆后,两臂和摆动腿同时着地。
背越式跳高教学步骤
背越式跳高是现代运动员跳高时普通采用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方式有什么优点呢?下面跟我去看看把。
跳高时为什么采用背越式
由于运动员过杆的姿势不同、肢体位置的变化,人体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根据重心模型估算: 用跨越式过杆,重心在横杆上方约40厘米左右; 用俯卧式过杆,重心在横杆上方约10~15厘米左右; 用背越式过杆,重心在横杆下方约0~5厘米左右。 从以上比较看出,在相同弹跳能力的情况下,跨越式的重心相对于横杆最高,跳高成绩也最差;而背越式时的重心相对于横杆最低,跳高成绩也最好。 可以看一些实际的数据: 一个身高1.80米的运动员,直立时重心距地面的高度为1.1米,最大弹跳高度为1.00米,当他竖直向上跳起后,重心高度为2.10米。当他用不同姿势过杆时,跳高成绩分别为: 跨越式的跳高成绩约为1.70米; 俯卧式的跳高成绩约为1.95~2.00米; 背越式的跳高成绩约为2.10~2.15米。 在背越式中,人在越过横杆时,臀部、腹部位置较高,头、四肢位置较低,往往低于横杆,人呈弓形,重心在人体外,在横杆的下方。故而跳高成绩可以好于正常竖直跳起人体重心的高度。
用?背越式?重心可以以几乎?贴杆?的高度过杆,而?跨越式?则需要把重心再提高?从跨下到重心?这段高度,无形间就增加了运动员需要的起跳高度了。 因为人在背越过杆时。人身体是弯曲的。这时候人的质心不在人身上,而是在腰部下方。这样的话,实际是质心是从杆下过,而人却从杆上过了,所以跳的更高. 还是重心的问题,背越式要提高重心的高度要小于跨越式重心提高的高度。。地球有引力,那么重心提高的高度是要人体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这就是为什么背越式比跨越式要跳得高的原因!
背越式跳高技术
可分为 4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离长 9~12步, 有的甚至更长,先跑直线,最后4~5步跑弧线,要求运动员速度快,跑得自然,类似短跑运动员的跑法。助跑最后4步不降低身体重心,在倒数第2步时才采用脚跟着地。迈步时也要向前送髋,但幅度要比俯卧式小,类似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动作。起跳与俯卧式不同,跳背越式的运动员要充分地发挥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
一般说来,起跳点的距离要离横竿远些,从起跳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也要远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点是必须做旋转动作。起跳腿是离横竿远的腿,起跳时摆动腿向上向外摆,以使运动员向助跑开始方向做旋转动作。起跳后,转为背向横竿。背越式的过竿动作与俯卧式不同,运动员身体横在竿上,身体各部分依次过竿。过竿时挺腹,全身在竿上处于弧形状态,头部、肩部、胸部在竿后急剧下压,当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大腿向下并挺胸挺腹,以便顺利越过横竿。
运动员臀部过竿后,开始落地。为避免小腿打落横竿,运动员收腹、低头、使大腿很快离开横竿,小腿向上伸直。落地的顺序:肩部?两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运动员直到最后一步时身体重心仍较高,这适合于体重轻,速度、弹跳力好,送髋、迈步速度快,体型较瘦的运动员。如意大利女子跳高运动员S.西梅奥妮,美国男子跳高运动员D.斯通斯等。
另一种助跑方式与俯卧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后4~5步明显地降低身体重心,跑动时步幅大,频率不如上述方式快,这适合于一般力量大、速度不特别快的运动员,如波兰男子跳高运动员J.弗晓瓦和中国女运动员郑达真。
背越式跳高教学步骤:
背越式的步点采用弧线助跑。先在横杆中间外侧30厘米左右地方确定起跳点,先向右走5步,为A点。然后再向右走6步为B点。再向前走步为C点。从C-B-A助跑,CB段为直线助跑,B-A为弧线助跑。经过反复背越式跳高是指背部朝向横杆,身体各部分依次过杆的一种过杆技术。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阶段组成的。各阶段彼此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助跑: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可以看到,在助跑开始的前段直线跑,应尽可能大的获得水平速度。在助跑后段的弧线跑应为跑跳创造尽可能大的离心加速度,有助于向横杆方向运动。
起跳的目地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以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杄做好准备。起跳动作可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及摆动腿与双臂的配合。
过杆就是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改变身体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身体的屈伸、旋转越过横杆。过杆时,立即屈髋收腹,下颚迅速引向前胸,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
关于“为什么跳高选手多采用"背跃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李亦航]投稿,不代表竹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odbgbl.cn/bpdc/202502-104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竹日号的签约作者“李亦航”!
希望本篇文章《为什么跳高选手多采用-背跃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竹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跳高选手多采用"背跃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跳高选手多采用"背跃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